Find me in
Letian Wang
  • CV
  • Research
    • Publication
  • Expertise
  • Other Projects
    • Polarescent
  • Notes
    • Notes
    • Blogs
    • News

The Trip To Singapore-新加坡之旅

8/7/2014

0 Comments

 
第一弹: 前往新加坡短期游学的愿景

来这里看SUTD,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设计为核心的办学宗旨的大学,全校不分物理化学,机械电子化工建筑,而是改为以下的结构,分为建筑与可持续设计,工程产品开发,工程系统设计,信息系统设计,人文与社会科学四个大方向。全校到处可见对设计的重视,也是目前再吸引各种“非典型”“交叉”类的研究者前往,Engineering Design 已经是事实如此。不过,由于仅仅在2012年才成立,基础设施以及师资的配备还不能达到完全充分。但是,这一理念注定还是领先的,而且,新加坡作为一个自由港还有双语环境,对吸引各种人才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我比较有信心,也比较好奇,这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能够见证这一过程,对人的成长也帮助,所以就来了。

Architecture and Sustainable Design (ASD)
Engineering Product Development (EPD)
Engineering Systems and Design (ESD)
Information Systems Technology and Design (ISTD)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HASS)

另外,就是Engineering System and Engineering Design 这个我一直很感兴趣的方向。工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点在大三深深地体会到,仅仅拥有一些具体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解开我们目前这个复杂的科技世界的我一直想学习和了解这个方向。短暂的两周当然不能给我充分的实习的锻炼,肯定是浪费了部分的机票钱了。但是,由于暑期的时间不定,所以,要圆一下这个梦,所以就来了。 另外,从系友Prof.Luo的身上确实得到了很多相似的人生共鸣,无论是工科到系统学和信息学,还是工程和设计与创业结合,最后又转变为创新,他走过不少摸索的弯路,但是一直在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业,并且找到了并努力地做下去,慢慢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老师很帮助我,还能让我学习network science的一些基本原理,多亏了美赛的准备工作,还算对social network有些了解。另外,从我现在跟的Katja教授那里,我也可以学到一些user based design的基本思维角度,认识教授之后有很多的请教机会,也是会之后的net

最后,才是新加坡这个城市。其实,在社会管理与政治,城市建设和规划,科技创新,文化融合方面,新加坡一直都是许多国家仿效和研究的对象,了解新加坡,意义不言而喻。举个例子,一个MIT的新加坡师兄说他的研究方向是多元文化对于科技产品设计的影响,我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到了新加坡发现,光Instant Messaging这个需求,新加坡就有分为三类的用户。第一类,欧美用户主要是whatsapp+viber,是instant messaging的鼻祖吧,南亚地区使用的也是这两个,还有skype;然后是东亚地区的Line,包括日本韩国还有台湾,然后是中国的WeChat微信。如果要开发一款像iphone 一样畅销全球的产品,当然在新加坡做多元文化的产品设计研究最好了。我目前推测南亚他们好像不用自己的产品是由于自己的开发能力有限,又加上基本都是英语国家和英文文化,所以就使用欧美的产品,但是比较经济实力和文化不一样,差异肯定还是有的。另外,我对WeChat占领南亚有信心,加油!只有当你真正接触到满地铁四五种语言,五六张不同相貌特征的脸的时候,你才明白理解文化差异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的意义。这一次的冲击确实是最大的,实话说,比在美国的还要多。 也可能是我无知吧,这次我自以为是地犯过傻,傍晚6点买了吃的请同宿舍的人一起吃饭,结果后来才发现他们一般都是十点吃饭的,那位已经被我“强请”一顿的兄弟,今晚到底是吃还是不吃呢?

新加坡的公共设施设计感很足,我以为是欧美的设计意识加上中国的建设水平得到的结晶啊。地铁,电梯都有新颖的设计。SUTD就更加不用说了,它视设计为自己的赖以安身立命的财富。


1)但是,新加坡似乎又有一种通用的文化,就安静平淡,大家都守着这个小岛,安静舒服地活着,好像缺少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和谐。

2)到底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是怎么样的,待我前去旁边的NUS看一发,顺便上几节课吧。

3)最后,我的三个室友来自斯里兰卡,在这里呆六个月,用手抓饭吃很有意思。同时,其中有一个在斯里兰卡和同学一起办了一个LED的组装代工公司,学习交流一下很好!


第二弹:


周日下午,在NUS里面找师兄,师兄是做锂电池模拟的,我们简单讨论了一下热能人之后的发展,然后师兄聊起来在新加坡读博的生活,新加坡每月博士生收入2200多,然后师兄因为发paper比较勤快,拿到校长奖学金,所以之后就每月拿到3000多新币,用掉1000多,还剩下1000多。在这个时候,师兄就开始担心自己的长远发展了,这样看来,确实新加坡博士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选择,除非想留在新加坡。

在周日晚上,和Sesame Ring(Easy Ring)交流,我也叫上了我的室友Samitha。就目前的情况看,在新加坡确实有非常innovative的人,但是市场和竞争程度实在是太小了,市场小导致他们对技术应用和市场的思考角度都是比较小的。当然,创新的人不能有太多思维的羁绊,但是如果是想要市场化做big company的人,还是对于商业模式和战略要有思考,这才是成功的business。话说回来,国内太多人研究商业,也不能偏废科技创新呢。最后,我还是对他们不顾一切去创去尝试的态度很佩服,从在MIT暑期实习的公共交通的尝试开始,走上Kickstarter,以及后来提出到美国发展企业,都是非常有魄力,走得速度很快的。因为他们的想法和优能很接近,我也贡献了我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他们的发展有所帮助吧,加油Easy Ring!


第一天实习有了自己的工位,听一些在这里的中国大学生说,他们自嘲自己的design course太低级,都是剪刀和造型,不过有人就用了solidworks。其实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尤其是你亲手尝试创新和创造的过程是赋予你对创新最最根本的理解。只是你们刚刚从国内的象牙塔出来,还一下子没有适应罢了。SUTD的EPD里面大多都是EE的学生,大概是因为这一类的创新非常的方便吧。




第三弹:初探SUTD

在SUTD上了一节课Design Science,这门课每周上两次,一次是上课,一次是论文研讨。然后这门课有两个大作业,一个是Reverse Engineering,Katja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拆自己的reverse engineering产品,这里的reverse engineering更多地是从产品的最初开始,一步步理解这个产品的诞生,同学们拿来很多厨房和家里用的小电器,打蛋机等等。现在想想,我们当时做了减速板,其实还真不如就去reverse engineer一个打蛋机什么的,当然,中国市场上面这样的小玩意还是比较少的。

第二个是Writing,要求合作完成一篇论文,向reputable Journal和Conference投稿。确实Katja Otto很著名,有这个能力指导学生思考比较前沿的问题,但是还是细思恐极。

和加拿大来的同学聊天,说千万不能要美国国籍,交税非常离谱,而且还没有很好的福利。他们的实习非常广泛,从大一就开始每年都有固定的四个月去实习,之后她很想去Tesla实习,她投了很多制造工厂的实习岗位,但是没有要她。我得有空再问问为什么她这么喜欢制造。总之,她非常踏实地工作着。欧美呆过的女生,少了很多公主病,多了很多实在的东西,即使人家的家境其实也是很好的。



第四弹:深入SUTD


SUTD的项目,其实非常的简单和机械,首先我要经过训练,能够按照创新力的标准对一系列产品进行分析里出他们的创新指标,之后才有机会分析这些数据,估计到时候分析也是用到了统计和优化的一些知识。总而言之,就是非常地基础,但是算是对我如何实行这种tech-social combination的研究有了down to the earth的一种积累。就像每一个创业者或者投资家,肯定要自己写过报表,理解每个数据背后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成为大师。

谈一谈自己在SUTD办公室的深度体验,SUTD的环境是一个EPD Engineering Product Development在一个大区域办公,所以不同专业老师的办公室也都坐落在一起。虽然总体来说,目前是信息科学以及电子器件的老师以及学生最多,但是教授的分布还是很多样的,去Pantry和水的一路走下来,可以发现教师办公室门口贴着不同的海报,从 smart home,到电视界面设计,再到植物和生物学,最后是会议室,有时候在放军事的项目。整个地方宣示着融合与交流。

这样的气氛确实给我带来了好处,比如,我路过一个电视界面设计的办公室门口, 被海报深深地吸引,于是老师就很高兴地招呼我进来。 看到他设计的简洁化的电视界面之后,我终于意识到,原来国内在家里用电视的我的一种非常不爽的感觉是从哪里来了,一台电视8000以上,比一般的电子产品都贵,应该是电子产品的集大成者,我们其实看不出面板的好坏,反而是出来的互动界面与用户交流最频繁直接,但是这个界面还是丑的一比, 比5年前的手机界面还要搓(至少我家新买的Sharp就是这样)。

又比如,我自己做锂电池的文献调研时候产生了一个想法,希望研究锂离子电池纳米电极不同材料和工艺的和效能的关系,希望利用统计的方法提出一个模型,可以用来判断哪种纳米材料,形状与结构有比较好的提高锂电池效能效果。然后这种方法如果可靠的话,可以作为纳米科学家减少尝试次数的一种常规tool。根据目前的调研,也还没有人又这个能力。我发现在SUTD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地方,这个问题需要懂材料的人,懂设计的人,还要懂得数学和算法的人,我算半个懂设计的人吧,需要把两边的人串起来。在我打算问别人谁会算法的时候,恰好发现坐在我们背后的师兄是做电极材料的,还就是负极,于是讨论了一下这个方案,师兄提出了一些需要考虑的意见,除此之外基本肯定了我的想法。随后,又问了一个做通讯的人,了解到一些rough set的evaluation,之后问了一个做密码的,没有帮我解决问题,但是那种调动大家的智慧进行interdisciplinary创新的感觉太好了。




第五弹:斯里兰卡室友专辑


他们是一群聪明人,都能说英语。平时喜欢看中国的电视剧《水浒传》

他们上厕所不用厕纸,用水冲洗。他们用手吃饭,其实还是很有滋味的,因为用手你可以感受食物的质感,独到吧。而且,室友说,他们用手的部分只在靠近手掌的那个指节之下,而印度人是用整只手的。于是想起了在普渡的那些印度同学在家里用手吃饭的场景,即视感啊。其实每一种文化孕育一种习惯,锻炼了包容吧。

室友说,斯里兰卡政治动荡,一所学校造反全部的学校就要关闭。所以大学生毕业非常慢,往往要耽搁5年,所以,他们是2009年考上大学的,但是到了2010年才能正式入学,同时,他们是2015年预计毕业,也就是说,比我还小一级。这里真切地认识到中国的优越。不过,我反而一想,其实这也说明GaP一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往往都只是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别人看自己的眼光。如果再给我两年,能改变一个人多少地方呢?

室友中真是不乏奇才,一位是2009年斯里兰卡理科第一,现在酷爱数学和编程,经常登录网站解题参加比赛,获得前几名。还有一位是对硬件非常感兴趣,自己和朋友合伙开了一个组装LED的小作坊。这个人有比较好的People skill,估计能够成大器。还有一个就比较内向,但是人特别好,烧水做饭什么都干,是特别靠谱的人。其实,这三个人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强大的团队了。相反,中国的两个室友就不会这么多交流了,他们回来晚,出门迟,总是见不到他们,宿舍仿佛就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也没看过他们和斯里兰卡的同学有什么交流。




第六弹:最后一周

在新加坡的最后一周,主要工作是研究一下我为什么在产品研发上和美国研究者不同,第一次用上了回归分析,感觉经济学的学习还是有用的, 怪不得人们会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原来学的东西都是有用的.

 新加坡有各个民族的影响,包括中国,印度,马来,还有西方文明,在他们的历史中,文化的包容性很强,这两天横扫了中国,印度,马来的聚居地,发现这些地方的文化导致的差异造成饮食,居住的习惯很不同,当然也有融合,比如在印度人的餐馆,我可以看到财神爷和弥勒佛。


和罗建曦教授的两次交流都受益匪浅,新加坡是知识驱动型经济发展,教授高福利,所以罗老师来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教授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研究如何推动设计和创新,每每说到自己的事业,老师都非常自豪和兴奋,刚好我也有兴趣,所以老师和我聊了很久,一下子就用了3个多小时.老师运用的是在MIT读博士期间学习的network analysis方法,但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是用了很久,从热能系到汽车系再到MIT,再到新加坡这个刚刚设立的科技与设计大学,折腾和追随是他的主旋律.大家会说,他能够被MIT录取非常了不得了,可是老师原来做了四年的汽车热流体模拟啊,只是最后发现自己做到东西不能被用到整车里面,所以才仔细地思索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整车设计这么复杂,每一个工程师自己做东西就一定不能成功,然后他通过自己实习遇到的美国环保署华裔职员的交流,他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工程系统Engineering System这样的学科,然后申请了MIT的ME还有ESD,结果,他被ESD录取了,没有被ME录取。这样的经历不可复制,因为当时他已经有了实际的经验,而我只是一个本科生,ESD很少有录取本科生的,主要就是本科生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

之后老师也为我的申请帮了一些忙,联系了他的导师让我和他聊聊,也给我推荐了其他一些教授。按照老师的说法啊,国外教授对于清华交大浙大的区别不是很了解,他们认为还是查不多的,所以一般学校都会录取一些前几名,但其实水平的差别还是有的。当然我们都很理解MIT这么做,学术上还是要多合作的。

周六早上那天MIT拒信来了,有点伤心和难过,当时认为MIT录取的人还是很多的,至少上百吧,结果发现最后只有75人,虽然没有办法进入MIT那个75人的圈子,

在新加坡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巴基斯坦的大学生,学accounting,在马来西亚实习,我说我被MIT据了,他说MIT是什么?哈哈,其实在你心里万分纠结的东西,在别人眼中可能什么都不是。所以就有些释然了。他是一个想做Business的年轻人,说马来西亚的人太懒,巴基斯坦的人太保守,都只是希望找一个工作做,所以最后很少有人去创业,二他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你看,世界真小,竟然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认识相似的人。当然,他教会我的更多的是,对生活中很多东西需要放下和看开,因为可能出了你的小世界,这点问题根本都没有人注意到。

最后两天,我尝试了一下暴走新加坡,发现新加坡很多的人工景观,确实称之为奇迹,但是让人眼花缭乱,看得太多会消化不良,到后来,就真的反而想坐下来发一下呆,看看自然景观,在湖边和森林休憩,聆听一下鸟鸣和蝉叫。只有不能感受到真正的惬意.我这才领略到恬静的意义.

当然,人工景观也不是不好,至少体现了设计对于人生活的意义,每一个建筑都是充满了概念和想法的,小到地铁站,电梯,还有一个告示牌,都有色彩,图案以及解说的文字.只是这一想法之多,人也不能全盘接受罢了. 我没有去过香港,但是去过的人大多都说还是新加坡的宽敞的感觉好,更加贴近自然,香港还要压抑,当然,香港的设计感不知道是否有新加坡这么多.总之我想,我肯定是不能适应香港的那种都市压迫感吧. 去了Marian Bay Sands体会了奢侈的程度,一个酒店可以豪华成这个样子,刺激自己努力赚钱吧。










0 Comments

    Author

    一个带着一些艺术家细胞的科研工作者

    Archives

    April 2017
    August 2015
    February 2015
    August 2014
    March 2014
    February 2014
    December 2013
    October 2013

    Categories

    All
    Travel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